栏目分类
DORA中文网
你的位置:Manta Network 中文站 > DORA中文网 > 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事迹简介
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事迹简介
发布日期:2025-01-04 10:12 点击次数:109
兰万里事迹简介
兰万里,男,汉族,1981年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数学专业0401班班长。
在兰万里眼中,志愿者是光荣而快乐的使者。2004年,他参与非典疫苗临床试验,并成为我国成功接种非典疫苗第一人。
2002年8月,兰万里随学校社会实践团前往江西省临川县开展支教活动,并被评为“北京化工大学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一次偶然的志愿服务经历吸引着他走上了一条无怨无悔的志愿服务之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得知中日友好医院正在招募接种非典灭活疫苗的志愿者后,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接种前,他背着远在山东的父母在“知情同意书”上签了字。“知情同意书”上面写着疫苗的研制过程和接种疫苗后可能承担的风险,他看后十分坦然,因为他相信科研人员在研发过程中,已经在动物和自己身上做过多次试验,科研医务人员在他眼里更伟大。5月22号,作为首批志愿者之一,他在接受了SARS灭活疫苗的注射后,象往常一样回到了学校,过着和往常一样的生活。别人问到他,他会笑着说,注射这种疫苗就像注射感冒疫苗一样,没有什么变化。最终,他有幸成为中国第一个成功接种非典疫苗的志愿者,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新闻会客厅》、《今日关注》、新华社、北京青年报以及很多地方媒体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2005年3月,北京化工大学成立了志愿服务总队,兰万里积极报名并担任了总队的副秘书长。在这一过程中,他从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者成长为志愿服务事务的管理者,从对志愿服务所知甚少的普通学生成长为热心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光荣志愿者,并直接参与中国科技馆义务讲解员、北京工体富国海底世界义务讲解员志愿服务项目等多个大型志愿服务项目的服务,其参与编辑的志愿服务画册《青春北化志愿你我》也已经出版。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北京化工大学志愿服务总队的各项工作卓有成效,在校内外都得到了广泛好评。服务总队被评为“北京青年志愿服务行动优秀服务集体”,中国科技馆志愿服务讲解员项目获“2005年度北京共青团学习型组织建设优秀工作项目”,兰万里也被评为“北京青年志愿服务行动优秀青年志愿者”。
姜宝成事迹简介
姜宝成,男,汉族,1977年出生,中共党员,2003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志愿者,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每日新报》摄影部记者、图片编辑。
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姜宝成一直资助曾经采访过的困难孩子读书,并成为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每日新报》“新帮办”工作室发起一对一“爱心行”助学活动后的首位媒体资助者。
2003年8月,姜宝成放弃了在天津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自愿报名参加团中央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来到广西百色田阳县南部大石山区的巴别乡中心学校进行了1年的义务支教工作。他通过求实创新,在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将快乐带入课堂,给学生们带来了新的观念,他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表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通过言传身教,教学生如何做人,怎样成为一个诚实有用的人;他筹建了学校“文学社”,办起了校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策划开通了校园广播,利用大喇叭每天定时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新闻》及校内新闻,使学生的知识面、见识面进一步提升;他专门花费近2000元为学生们订阅了《中国青年报》等报刊杂志,购买有教育意义的中外电影,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阅读、写作等综合能力。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姜宝成募集捐款3万多元,帮助学校建起了新食堂,募集价值5万多元的新书建起了图书室。除自费资助近10名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外,他还募集了4万多元的助学款资助一批考上高中但上不起学的孩子,帮助上百位贫困学生与天津《每日新报》的热心读者建立了帮扶联系。他经常周末深入村屯开展调查和家访,了解山区农民的贫苦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此外,他还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当地政府策划编辑图书,进行壮民族文化宣传。
结束服务回到天津后,姜宝成继续帮助山区孩子募集图书、衣物和学费,积极进行志愿服务宣传,并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义务帮助他人。在一次采访过程中,他遇到一位急需输血的病人,便马上为这位不知名的老人义务献血。2005年10月,他重返支教学校,为孩子们送去了从天津募捐来的300多件衣服;2006年1月,他将在支教期间拍摄的图片《支教日记》在天津图书大厦展出,当场便有数位青年表示要去支教,并向他咨询支教的报名程序和方法。
姜宝成曾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杰出青年志愿者”称号,并作为先进典型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广泛报道;2004年12月,他被《城市快报》评为“2004天津最值得记住的十大人物”;2005年5月,他又光荣当选“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
刘阳事迹简介
刘阳,男,汉族,1970年出生,群众,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市民服务中心主任。
刘阳曾是一名失业人员,在半年多的求职经历中,他深切体会到茫然无助的心情,也得到过好心人的帮助,所以他希望尽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现在是一名公司老板,却把自己的公司交给弟弟经营,自己出任大东区市民服务中心主任和大东区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秘书长,不拿任何报酬,以一名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来为他人服务。
大东区青年就业创业中心自2003年10月成立以来,刘阳负责服务中心日常工作。在共青团大东区委的领导下,中心以“创业成就人生,青春融入振兴”为理念,通过实施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创业扶持、创业示范,鼓励青年自主创业,帮助他们就业,并开发公益性岗位,为青年排忧解难。他开办岗位储蓄银行,建立岗位供需良性循环机制,与区内15个街道办事处联手建立了再就业牵手网络,开辟了劳动力需求资源市场。目前,再就业牵手网络不断扩大,已经有70多家单位加入,还与30多家单位签订了再就业牵手用工协议书。为了使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刘阳和志愿者们在下岗失业人员家门口举办求职成功策略培训,与各社区再就业服务站制定培训计划,既送培训又送岗位,仅2003年就先后举办了14期此类培训班,共培训282人。他还依托企业开发后勤服务岗位,2003年通过各街道社区直接介绍50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004年初,刘阳成功地开展了“让无声世界绚丽多彩”——聋哑人茶艺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为聋哑人就业拓宽了渠道,帮助她们从事茶艺表演及与茶艺有关的各项工作。2004年至2005年开展的“社区再生资源分类工作”、“社区再生资源回收工作”、“社区家政服务员”及“社区物流配送工作”,采取统一质量标准和配货的管理模式,以创业为基础带动就业,缓解了待业和失业人员就业紧张压力。截至目前,刘阳已开发社区岗位10余种,3年时间内在全市范围内共帮助约4800人实现就业。
为了让居民买到货真价实的食品,刘阳着手筹备在社区设立200家便民服务网点,采取统一配货、统一质量标准的管理模式,招聘社区内待业青年经营。服务网点针对特困户、低保户、残疾人及离退休老人等弱势群体,采取专价供应和专项服务等措施,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优于市场的质量供应日常食品,对于行动不便,体弱多病的老人,还服务上门送货到家。便民服务网点的设立,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利,还解决了大约300人的就业问题。
刘阳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居民群众的认可,连续几年被评为省、市、区的先进个人、文明青年、再就业标兵、光彩事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霍庆海事迹简介
霍庆海,男,汉族,1972年出生,中共党员,黑龙江大庆油田物业集团物业公司龙庆分公司“霍庆海青年志愿服务队”队长。
当踏上社会的第一天,霍庆海便在心里立下誓言:做人就做雷锋那样的人!工作以后,每天上下班坐公交车为他人让座是常事,在单位不管份内份外的活儿,他也都抢着干。他曾救活一名快冻僵的精神病患者;也曾智斗两名持刀行窃的歹徒;更是十余年如一日义务照顾无儿无女生活困难的老人,无论寒暑,风雨无阻。
12年前的一次走访用户,霍庆海结识了刚刚失去儿子的赵成义夫妇,赵大爷是大庆采油一厂的退休工人,患有严重的风湿病,魏大娘则患有多年的冠心病,失去儿子后,老俩口仅靠几百元的退休金相依为命。老人一贫如洗的家境、绝望无助的眼神和消瘦的身体,使霍庆海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用户的困难就是物业人的困难,他决心尽自己的所能,照顾好这对风烛残年的老人。当时,团支部正组织团员青年开展综合包户服务活动,他便找到团支部,主动担任包户小组长,重点负责这最困难的一户。从此,霍庆海也便有了第二个家。霍庆海的单位离老人家比较近,一有空他便来到老人家看望老人,为了给老人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霍庆海买来《生活百科》和《烹饪技术》认真学习;老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他抽出时间陪老人聊天解闷;老人家的床坏了,他几个中午不休息,用钢筋焊好;老人生病了,他四处奔走求医问药。2001年11月赵成义大爷去世,他尽心尽力安排好后事,为了照顾好魏大娘的生活,每逢发工资或节假日,他都上市场买些老人爱吃的食品;老人家的菜板坏了,他买来新的换上;老人风湿病犯了,他便托人在外地寄来膏药;老人补交不起房款,他从家里拿出钱交上;为了方便和老人联系,他为老人安装了电话,担心老人舍不得花钱,他又一次交齐了两年的电话费。
霍庆海的先进事迹感染和带动了很多人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来。2003年3月,大庆石油管理局成立了首家以霍庆海名字命名的“霍庆海青年志愿服务队”,先后开展了“一助一”综合包户、植绿护绿、希望工程等多种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共为帮扶对象承担电话费、房费、医药费等各种费用达1万余元,购买电视机、电话、粮油等慰问品累计300余件,有1000多人次的青年志愿者在不同领域提供了7000多小时的志愿服务。
霍庆海2002年被评为“管理局优秀青年志愿者标兵”,2003年被评为“大庆市优秀青年志愿者标兵”,2004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2005年又被评为管理局“感动青春创业先锋”典型。
刘英俊事迹简介
刘英俊,男,汉族,1978年出生,中共党员,同济大学2003届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建设局干部。
2003年6月,在即将毕业离校,前往上海一个待遇丰厚的工作岗位报到时,刘英俊得知了团中央等四部委联合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消息,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毅然决定报名参加西部计划,并主动申请到西藏去接受锻炼、奉献青春。初到拉萨市建设局,刘英俊便被委以重任,投入到国家投资3.7亿多元的工程项目建设当中,他边学习边积累,从一个初来乍到的新手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受到了单位领导的重视和同事的认可。2004年12月1日,拉萨市金珠西路改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总投资2.3亿元,是西藏有史以来投资最高、设计标准最高的市政道路工程,是拉萨市的迎宾大道,是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庆的重点项目。他作为该工程的甲方代表,负责现场全面管理和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工程工期近9个月,他兢兢业业,每天都忙碌在工地上。白天,他带领监理、设计、质量监督人员在工地现场进行管理和指导,协调各方关系,细心检查每一道工序,确保工程不出任何质量问题;晚上,他常常加班到深夜,学习城市道路建设知识,翻阅相关资料。作为一名志愿者,除了在春节期间休息了两天之外,他几乎没有完整地休过假。
经过不懈努力,他多次解决工程技术难题,潜心研究工程进展,将整个工程的主要技术参数、指标都熟记于心……他优异的工作表现和在工程建设上的突出成绩不仅改变了最初人们因为他太年轻而并不看好他的印象,而且也得到了西藏自治区领导和拉萨市建设局领导的赞扬和鼓励,并多次被中央电视台、西藏电视台、拉萨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西藏日报、上海青年报等多家媒体报道。2004年,他代表在西藏工作的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由团中央组织召开的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座谈会,受到王兆国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2005年8月,结束了为期两年的志愿服务工作时,他再一次做出决定——扎根西藏。他说,在西藏做志愿者是幸福的,也是很幸运的,因为越是在人才稀缺的西部基层、越是在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越能提高自己,越能体现自身价值,越能为西部建设作出贡献。他说他喜欢上了西藏,喜欢那里纯朴的民风、美丽的景色、古朴的文化和善良的人民,更喜欢自己的工作单位和所从事的工作。他相信只要脚踏实地,勇于开拓创新、服务当地、锻炼自我,就一定能够再创佳绩,实现自己青春的辉煌!
陈思事迹简介
陈思,男,汉族,1968年出生,群众,江苏省南京市个体工商户,被人称作南京长江大桥的“自杀守望者”。
南京长江大桥的桥面距离江面有100多米,从1968年建成至今,仅有案可查的轻生者就达1800多人,从2003年3月到6月就有47人……这个数据还不包括南京水上公安分局和浦口、下关警方的出警记录。2003年9月10日,首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一名男子佩带着价值10多万元的金银首饰,从南京长江大桥北堡附近桥面跳下。此前,更有媒体报道,一男子欲跳楼自杀,围观者中竟有人拍手叫好,高喊“你要不跳就不是男人”。
这样的事情让酷爱读书、业余研究心理学已经10多年的陈思感慨万分。2003年9月19日,陈思起了个大早,让妻子打理百货店,自己扛着精心制作的标语牌来到长江大桥南堡,红色心形的标语牌如同一簇火焰:“善待生命每一天,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自杀者,天无绝人之路,退一步海阔天空。”牌子下方留有他的联系电话和网址。自此,每个双休日的上午8点到下午5点,陈思都守望在大桥上,搜寻着神情仓皇、心事重重的徘徊者。仅仅在最初的20天里,他就把11条生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到2006年的1月,陈思在260个节假日里成功救下87个轻生者,为1100个有心理问题的人进行劝解疏导。
陈思意识到,仅凭一己之力,是无法担当“生命守望者”使命的。他开始寻求用更广泛的途径帮助自杀者,也寻求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陈思注册了个人心理咨询网站“心灵港湾”,为有精神烦恼和心理障碍的人提供倾诉空间,许多人在论坛上倒苦水、吐心声,向未曾谋面的网友寻求安慰。陈思的事情传开后,相识不相识的人都给他打电话给予支持鼓励,不少人还加入了陈思的行列,现在这支志愿者队伍已有100余人。社会也开始关注大桥上的自杀者,南京铁路分局大桥派出所和南京工业大学团委制作了励志标语牌,设置在桥栏两侧:“只要春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黑夜吞噬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陈思坚决地在救助自杀者与个人利益之间划清界限。几年来,陈思接受了国内外300多家媒体的采访,可他其实一开始并不愿意接受采访,而认为“善与人知,不为大善”,直到记者反复强调报道他的事迹旨在唤起全社会对自杀者的关注后才同意。陈思从开始自杀救助的第一天,就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进了《大桥日记》,可却婉拒了湖南、四川、上海等多家出版社出版的邀请。2005年,陈思被评为“南京市十大杰出志愿者”。
周毅事迹简介
周毅,男,汉族,1978年出生,中共党员,2003年6月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四川省沐川县海云乡同心村党支部书记。
2003年7月,周毅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召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四川省沐川县最偏远的海云乡参加志愿服务。在工作中,他为自己订下“五快一高”的工作原则:思想进步要快,传达上级精神要快,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回复要快,走路要快,吃饭要快和办事工作效率要高。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同心村每一寸土地,被广大村民亲切称为“老百姓的贴心人”。
两年多来,周毅心系群众冷暖,关心群众疾苦,为村民办了一件又一件实事,用自己的辛勤和心血为海云乡同心村人民撑起了一片温馨的天空。为加快同心村经济发展,周毅主动担任村组公路建设总指挥亲自规划,身先士卒,战斗在公路建设第一线,克服重重困难,先后用3个月时间带领群众修建、改建村级公路16公里。为引导当地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周毅自筹资金7万余元,于2004年11月16日自己修建养猪场,带领群众科学养猪,形成以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为辅的“养猪、沼气、养鱼”的农业产业链;他还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农民嫁接良种果树400余株,帮助农户增收1.8万元。
周毅工作之余还专门走访贫困户、五保户、军属210多户,几乎70%的时间与村民在一起,走到哪家就歇在哪家,问寒问暖,倾听老百姓最需要什么,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他曾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过患白血病的学生、贫困学生、五保户和困难户。2003年9月,周毅来到同心村八组袁光贵家,当得知袁光贵的女儿袁海燕不幸患上白血病,为给女儿治病已经负债7000多元的情况后,当即掏出了身上仅有的105元钱,在孩子仍然因病不幸去世后,周毅又3次自费到沐川县人寿保险公司争取理赔,人寿保险公司被他为一个普通老百姓积极争取权益的行为所感动,最终赔付了他们3500元。
2004年10月25日,26岁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周毅通过竞选,以绝对优势当选四川省沐川县海云乡同心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四川省首名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大学生志愿者。海云乡党委书记吴选富说:“周毅一心一意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赢得了民心。”鞭炮声中,村民们庆祝自己有了好村官。
2005年,周毅被评为“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同年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
陈光事迹简介
陈光,男,汉族,1969年出生,群众,安徽交通广播节目主持人。
陈光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依托职业优势,充分整合社会各方资源,组织了一场又一场公益活动……
2004年2月15日,他组织安徽交通广播听友在合肥市和平广场成立“安徽908福友爱心基金”,同时为合肥市平安出租汽车公司一名因车祸遇难的的哥家庭募捐,上千名热心听众参与了本次活动,募集善款数千元。
2004年3月5日,在他的精心筹划下,安徽交通广播在安徽国际汽车城举行“安徽908雷锋爱心车队”成立及助学捐款仪式,“安徽908福友爱心基金”向颖上县自愿救助198名孤残儿童的王家玉老人捐款5000元,现场的司机和一些听友也纷纷捐款捐物。
2004年4月17日,他组织安徽交通广播听友并联合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向革命老区霍山县51名贫困学童捐助了10200元人民币和价值5000元的学习用品。
由于超强度的劳动,许多的哥的姐不同程度地患上了颈椎、腰椎、消化道等方面的职业病。2004年4月26日,他参与筹划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万名的哥、的姐免费体检活动,这一活动让社会各界增强了对这一群“现代骆驼祥子”的理解和关心。
2004年6月7、8日,他参与组织安徽交通广播安徽908雷锋爱心车队为合肥市广大考生免费送考活动。在安徽交通广播的大力宣传下,许多其他社会车辆也纷纷加入免费送考行列。
为了关注女童,呼吁社会消除性别歧视,他与其他几位同事共同筹划了一次为“春蕾”女童献爱心捐助活动,收到捐款共计8832元,资助了10名女童;2004年5月28日,安徽交通广播与合肥市妇联联合举办了“六一”百名“春蕾”女童看合肥活动。为关爱老年人,他与几位同事在2004年重阳节倡议组织了百位老人重阳节游合肥活动。为援助印度洋海啸灾区,在他和几位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安徽省红十字会特别授权安徽交通广播在合肥设立四个海啸募捐点,共募集社会捐款10333.6元。
爱心没有门槛,爱心没有区域限制,他将带着一份执着,坚守着一种信念永远前行……
郭海良事迹简介
郭海良,男,汉族,1984年出生,中共党员,厦门市湖里区外来青年文学社专职志愿者。
他是一名忠实的青年志愿者。“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是他的信条。凭着对志愿服务事业的热爱,郭海良已经从一名普通志愿者成长为专职志愿者,他组织成立温情社工服务队,并自己捐出5000多元,建立厦门温情社工服务网(www.xmsg.cn),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开展在线心理调适,个案、小组辅导,开通以来共解决辅导求助案例246例。他从不落下每一次公益活动,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志愿服务活动、“心手相连”与未成年人结对帮教、“周末公益日”青年志愿行动中都能发现他的身影,几年来他的服务工作遍布福建200多个社区,参加了500多场公益活动。
他是一名农民工培训志愿者。每周二、四、六晚上,郭海良要在五齐人文教育培训学校给本地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及其子女义务授课,接受过他培训的群众有8400多人次。学校被劳动部门授予厦门市首批“下岗工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定点培训单位”,是该市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开展此类活动的NGO组织。他是外来员工合法权益的义务维护者。厦门市湖里区外来青年文学社是外来青年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他充分利用这一有力阵地,免费赠书、发放各种宣传资料、法律读本等,开展维权、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活动。其中外来青年维权热线共收受法律咨询电话200多个,协助办结劳动投诉89起、工伤确认39件、劳动争议45件,帮助40多人拿回拖欠工资近3万多元。他是一名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者。2004年12月,郭海良成为厦门唯一入选前往泰国布吉和普吉两个海啸受灾最严重的岛屿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的青年志愿者。在泰国的5天时间里,他与受难者家属面对面,成功实施心理调适4人。
8年来,郭海良不求名、不求利,心为公益事业所系,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利用自己的资源,默默地投入到各项公益和助人活动中,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发动了许许多多的社会热心人士参与到各种公益活动中来,他的事迹向我们诠释出爱心奉献的真谛。他先后荣获“福建省第一期百千万工程先进个人”、“厦门市首届十佳青年志愿者”、“厦门市特区青年突击手”等22项荣誉称号。
张立中事迹简介
张立中,男,汉族,1983年出生,共青团员,中国海洋大学运动系学生。
2005年5月,张立中参加了2005青岛国际马拉松赛志愿服务工作,担任核心志愿者。2005年7月,他作为志愿服务队队长参与奥帆委“青岛—基尔”帆船夏令营营地志愿服务工作。2005年8月,张立中经选拔成为第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前期志愿者,成为国内第一批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服务工作的志愿者。
2005年3月,一次工作实习的机会,张立中来到2005青岛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办公室协助文字编辑工作,当他得知赛事组织者急需招募一批有体育赛事专业知识志愿者的时候,在自己报名的同时,还在同学中积极宣传,组织他们一起加入到赛事志愿者队伍中来。在岗位分配过程中,张立中作为所在志愿者小队的领队,在依据服务岗位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小队成员的意愿,制定了详细的《岗位细化工作安排》,快速准确地完成了岗位分配工作,得到了赛段负责人和同伴的一致好评。
马拉松赛志愿者的经历,让张立中深深迷恋上了志愿服务工作。2005年7月,他报名参加“青岛—基尔”帆船夏令营,成为了一名帆船营地志愿者。他组织其他志愿者一起制订了《营地志愿服务工作表》,随后翻译成英文版本,并征求外教的意见将其完善,连外教也对他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竖起了大拇指。
由于在“青岛—基尔”帆船夏令营期间的突出表现,2005年8月8日,张立中正式成为了青岛奥帆委一名前期志愿者,参与到2008年奥运会的筹备工作,他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协助竞赛团队的组织与培训工作。从到岗第一天起,张立中就开始积极学习奥帆委的各项规章制度、奥运会筹备工作的各种材料,增加专业知识的储备,熟悉业务,提高能力。工作中,他始终坚持以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在五期奥帆赛裁判员培训班的组织管理工作中,他在培训前期主要负责协助项目主管制定培训班工作计划,认真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培训期间,又协助做好各项组织管理和后勤工作、协助讲师为学员授课、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理论考核时,张立中又以监考员的身份为学员服务;培训后期,他还协助项目主管将每期培训的文案整理归档、建立学员数据库、落实裁判员证书申请、草拟各期裁判培训班及裁判培训实践活动的信息提报等。对于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张立中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志愿者将责任置之一旁,而是针对问题仔细推敲,依据实践经验,独立制作了帆船裁判培训的工作流程图,并在随后的实践中将其不断完善,有效保证了培训工作稳定、有序进行,博得了分管领导和项目主管的一致好评,也为奥帆委其他各部志愿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王一硕事迹简介
王一硕,男,汉,1980年出生,中共党员,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曾服务于陕西省麟游县科技局。2005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取河南中医学院中药专业研究生。
王一硕出生于长垣县农村,兄妹四人,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靠十几亩地的收入。2000年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面对每年6千元的学费,为了不让父母为难,也为了不使正在上学的两个妹妹失学,他决定放弃上学去西安打工。当学院得知他的情况后,积极为他争取了国家助学贷款,帮助他完成了三年学业。2003年6月14日,当他听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消息时,当即就动了心,他说:“是国家的助学贷款圆了我的大学梦,在国家西部建设急需人才的时候,我别无选择,不然我的良心就会感到不安。”在王一硕的带动下,他所在班级的77名同学集体报了名。
他服务的麟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年人均纯收入仅有300多元,当地农民只能靠天吃饭。经过深入调查,他发现这里的自然条件适宜黄芩、柴胡等中药材的生长,于是向县科技局提出建议并得到了采纳。作为百亩黄芩GAP示范基地建设负责人,他吃住在乡下,从群众动员到基地选址、耕地、施肥,再到播种,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在反复考证查阅当地气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大胆革新,变传统上的黄芩撒播为用播种机条播。他坚持每天在田间地头,讲解黄芩的栽培要点,手把手的帮助农民调试播种机,规范种植管理技术。在他的指导下全县药材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3万多亩。黄芩收获后他还主动找药材出路,与自己熟悉的安徽亳州、河南禹州的药商联系,从中牵线搭桥,为药农解除了后顾之忧。
2003年10月,王一硕被调到麟游县药材公司担任经理助理,帮助进行GSP认证工作。他勇挑重担,夜以继日地工作,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帮助公司顺利通过GSP认证验收,这是宝鸡市首家通过认证的药材公司。随后,他又先后担任了宝鸡市鑫中天制药有限公司质量保障部部长、宝鸡市仁寿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副经理,全面承担两个单位的GMP认证工作,同样是加班加点、精益求精,使这两家公司顺利通过了认证。
2004年10月,结束服务的王一硕返回郑州参加执业药师考试,顺利取得执业药师资格。2005年1月,他以高出分数线40分的成绩考取了河南中医学院中药专业研究生。其后不久,他又被河南一家制药公司看中,现已担任该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此外,他还担任着10多家制药企业的GMP认证顾问和麟游县科技局药材种植技术顾问。
2005年12月25日,在离还款期还有10个多月时,王一硕当着众多学校领导和同学们的面,把26770元助学贷款交到广东发展银行郑州分行有关负责人的手中,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公开提前还清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愧是一名诚实守信的大学生。
在学习和工作之余,王一硕多次义务为母校河南中医学院和河南司法警官学院、河南交通学院等多所大学及2005年河南省西部计划志愿者培训班作报告,他的感人事迹,激励着一大批有志青年投入到青年志愿者的队伍中来。由于成绩突出,2004年7月,在陕西省566名大学生志愿者中,他以最高票当选“陕西省十大杰出大学生志愿者”;2005年底,又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日前,他被河南省委确定为自强、自立、诚信的重大典型。
陶智雄事迹简介
陶智雄,男,汉族,1968年出生,群众,长动集团武汉汽轮发电机厂模具分厂工人。
1986年,18岁的陶智雄成为长动集团武汉汽轮发电机厂模具分厂的一名普通员工。从小立志做一名雷锋的陶智雄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生活充满热情。每年寒冷季节到来之前,他热心为宿舍里的孤寡老人送去烤火的蜂窝煤,还帮着劈柴、生炉子,总是赢得老人们的称赞。平时,他积极参加“学雷锋”、义务植树、保护母亲河等志愿服务活动。十几年来,每年的建军节和其他节假日,陶智雄都带慰问团到部队去慰问联欢,到官兵宿舍帮助打扫卫生、做好事。
1995年的一天,陶智雄在电视节目里看到很多危重病人需要输血,因找不到合适血型而提早离开人世,第二天,他就瞒着母亲和妻子到血站第一次献出200毫升鲜血。以后的每一年陶智雄都献血2-3次,每次200-400毫升,最多的2次献了800毫升。到1999年,他已无偿献血6800毫升,成为武汉市实施《献血法》之后的第一位无偿献血冠军。同年,陶智雄作为武汉市首位无偿献血冠军光荣地走进人民大会堂,领取了中国红十字会、卫生部颁发的最高奖——金杯奖。
陶智雄义务献血的事迹不断感动和影响着身边的人,他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受他的影响,许多人纷纷加入到义务献血的志愿者行列中。2005年11月,当这位昔日献血冠军身患“齿突骨折伴陈旧环枢椎脱位”罕见骨科病陷入困境之时,社会各界伸出了援助之手。从市长到企业各级领导、员工,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献出了自己的爱心。他们说:“陶智雄曾用鲜血拯救了别人,现在他遇到了不可逾越的困难,我们也要用爱心回报他。”
张云峰事迹简介
张云峰,男,汉族,中共党员,1975年出生,湖南省衡阳师范学院教师。
张云峰是雷锋家乡一位践行“雷锋精神”的“精神雷锋”。志愿服务的形式很多,他选择了改善“心灵家园”作为自己志愿服务的领域。通过对心理学、成功学、教育学、演讲学的深入研究,他结合近十年的学生工作经验,研创了大学成功心理学课程,推出并建立的“云峰开讲·心灵鸡汤”的心理教育品牌,不仅成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新品牌,而且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新途径、就业训练新课堂和励志教育新平台。多年来,他累计为各大中专院校及中学义务演讲150多场,受众逾10万人。2005年底,他被人民网、大学生杂志评为“大学生心目中魅力人物”,被大学生誉为“最了解我们的人”、大学生的“心灵讲师”、中国教育界的“卡耐基”。
张云峰选择做一名“心灵义工”源于一件大学校园里的惨剧:1996年,学校美术系一名女生因恋爱受挫而跳楼,虽未死亡却造成终身残废。他想如果这位女生能及时得到心灵的关注与精神的抚慰,结局应该是另外一个样子。于是,他当时从自己很微薄的工资中拿出1800多元在单身宿舍安装了一台市内电话,并邀请了唐艳和陈梅香两位青年老师“加盟”做主持,开通了当时衡阳市高校第一条免费的心理咨询热线——“黑眼睛青春热线”。3个多月时间里,他们共接到咨询电话650多个,热线一度被称为“雁城的一盏心灯”。2000年11月,张云峰又创立了“成功教室”,采取培训班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成功心理素质的训练,如今一批批从“成功教室”走出来的学子已经学有所成。
就这样,张云峰的脚步日渐匆忙。2004年初,他在学院成立“守望者心理工作室”,招聘并培训了一批心理志愿者,在学生中开展“同伴咨询”。两年来“守望者心理工作热线”累计接到电话1600多个,组织开展了很多心理调研、团体训练、心理话剧活动。2005年初,他又推出“云峰开讲·心灵鸡汤”系列专题演讲课程,每周周末义务为学生开讲,前后完成了“开发潜能”、“交际与沟通”、“公众演讲与魅力表达”等15个专题,在师院周末听“云峰开讲”已成为大学生的首选,每次演讲场面都异常火爆,同学们对他的追捧毫不亚于追星。
为了让更多的大学生喝到“心灵鸡汤”,2005年下半年,张云峰推出了“讲游大学·心向奥运”的志愿之旅,在迎接北京奥运会的1000天里,他将前往全国的100所高校进行“大学心主张”的主题演讲活动,以此促进大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并宣传“心灵奥运,强化民族心理品质”的理念,汇集青年学生对奥运的智慧和热情。
大爱无形,大音希声。张云峰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背后是他对学生深深的爱,对教育事业拳拳的情。目前,他正在“讲游大学·心向奥运”的旅途中诠释着志愿者新时代的内涵和魅力。
丛飞事迹简介
丛飞(原名张丛飞),男,1969年出生,中共党员。丛飞有很多身份,如小品演员、歌手、义工、深圳义工联艺术团团长、爱心大使,令人敬佩的是他还是100多个贫困孩子的“爸爸”。
他是深圳著名歌手,每场演出费高达万元,家里却一贫如洗;他只有一个女儿,却是178名贫困孩子的“代理爸爸”;10年间,他参加义演400多场,捐赠钱物近300万元,但身患重病后却连医药费都无法负担。
自1998年开始,丛飞就成为了莲花北残疾人康复站68名残疾人的贴心朋友。每逢元旦、春节、中秋等节日,丛飞总是来到他们中间,与他们一起联欢。一次,丛飞因胃出血住院,但一接到为残疾人演出的电话,便赶紧让护士拔掉点滴赶过去。当得知站里有个叫海霞的山西女孩通过努力考上了中央电大和市卫生局联合举办的远程教育班,却因为学费没有着落无法就读时,当时经济也很困难的他将自己价值5000多元的摄像机送到寄卖店变卖了1000多元,资助海霞做为学费。作为五星级义工,丛飞还多次为青年朋友义务讲授道德教育课,去劳教所、监狱进行帮教演出、帮助迷失人生道路的青年走上正路。
1994年,一次到四川的慰问演出中,丛飞遇到了一群因贫困而无法上学的孩子,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光深深地刺痛了他,他当场捐出了身上的2400元钱。也就是从那时起,丛飞开始将演出收入大部分用于助学、助残、救灾等慈善事业。10多年来,他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达140多人,捐赠钱物近300万元,帮助几十名学生完成初中、高中及大学学业。
其实,作为一名职业歌唱家,商业演出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参加各种公益演出,义演活动永远排在他时间表的第一位。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很多人都笑他傻,还有很多人不理解。10多年来,他已为社会公益活动义演400多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2003年5月,他两次深入抗击“非典”一线,为小汤山、佑安等21家医院的医护人员义演8场。他每年不畏艰险到边(海)防慰问部队,并多次走进厂矿、油田、学校、养老院、残疾人福利院、社区等基层演出。2005年1月,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他仍强忍剧痛多次参加东南亚海啸赈灾义演。
丛飞先后被评为深圳市五星级义工、深圳市优秀外地来深建设者、首届深圳百名优秀义工。2004年,他被评为第五届“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2005年又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
张秋文事迹简介
张秋文,男,汉族,1984年出生,共青团员,200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现服务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任大学生志愿者党支部书记、服务团团长。
2004年从江西农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时,年仅19岁的张秋文谢绝了老板的热情挽留,辞去了台资企业助理工程师的工作,说服了态度坚决的父母,义无反顾地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了集“老、少、边、山、穷、库区”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东兰县,开始了为期2年的志愿服务工作。
一开始,张秋文被分到东兰县长乐镇人民政府的安全生产小组,与其他4名同事一起负责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当地农用车船违章违法营运,交通事故频繁发生,每年都有不少群众因此而丧生,为改变这一状况,他不管刮风下雨都坚守岗位,和同事奔忙在各村屯路口和渡口,本着“宁做恶人,不做罪人”的原则,对过往车船进行严格检查。为此,他得罪了不少从事非法营运的车船主,经常受到他们的威胁。,但他从没有胆怯,靠着坚定和执着,长乐镇的安全生产事故同比下降44%,名列全县首位。在认真完成安全生产督察工作之余,张秋文还利用自己在计算机方面的优势,为当地干部开办电脑培训班,传授大家计算机知识,在他的鼓励下,短短一年时间里长乐就增加了30多台家用电脑。
2005年5月,因为工作需要,张秋文被调到东兰团县委工作,主要负责本县的志愿者管理工作。业余时间,他不顾山高路险,自发到各乡寨开展贫困生调查,并在互联网上发布,向社会各界寻求资助。一年多来,他走遍了东兰县的14个乡镇147个村,走访了1200多户贫困生家庭,通过家人、朋友及网络平台,共募集社会各界捐助13万多元、衣物5200余套,让465名面临辍学的贫困学生得以继续学业,其中他自己就资助了4名贫困学生。为了帮助更多贫困学生,他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长期的劳累,他瘦了整整18斤,胃病加重了,还曾因疲劳过度两次昏倒在工作岗位上。
此外,他还利用自己曾在台资企业工作过的优势,在互联网上与东莞市凤岗台商会联系并反映了东兰的贫困情况。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沟通,2005年11月,台商会负责人亲自率扶贫考察团到东兰县进行考察,承诺帮助解决东兰县5000-6000名青年外出务工问题,并为东兰县三石镇美逢小学和巴畴乡安桃小学捐建了教学楼、教工宿舍楼、学生宿舍、食堂综合楼,资助贫困学生92人。台商会计划连续四年对口资助东兰县,总捐助款达400多万元,其中2006年计划向当地捐助100万元。
2005年,张秋文被评为广西“优秀大学生志愿者”、江西“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在2005年全国青少年“我身边最感动的人”评选中,他是西部计划志愿者中唯一一位候选人。
吴渝事迹简介
吴渝,女,汉族,1983年出生,中共党员,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二系2002级本科学生。
2003年9月,吴渝登记成为中华骨髓资料库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并抽取了血样,没想到这一次简单、普通的登记,却让她这样一个普通女孩与另外一条岌岌可危的生命联系了起来,成为中华骨髓库跨国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
2004年4月,重庆市红十字会通知吴渝,她的HLA(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和一位向中华骨髓资料库求助的身患白血病的美籍华人相配成功。5月,经过两次抽血高分辨率检测,吴渝的HLA和患者的HLA完全相符,大洋两岸的血脉传递就这样开始了。6月,在吴渝动身去北京的前一天,学校为她召开了欢送会,她的事迹传遍了整个重庆医科大学,大家都为她的勇敢和爱心所感动,当天学校共有2000多名师生员工积极踊跃捐献了血样,成为了志愿者。6月23日,吴渝在北京道培医院进行了骨髓采集。6月29日,吴渝的150毫升造血干细胞送往美国,我国大陆骨髓造血干细胞捐献实现了零的突破,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对此事给予了高度关注。
2004年8月,吴渝来到重庆西南医院看望了正准备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另一名重庆志愿者徐青,仔细地给徐青和她母亲讲述了自己的捐献过程和感受,打消了她们心里的疑虑,后来徐青也非常成功地进行了捐献。2004年12月,当吴渝得知来自农村的白血病小妹妹刘本玲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继续治疗的时候,她便召集了学校的志愿者为她开展了爱心募捐,两天的时间筹集人民币4000多元。
2004年10月,吴渝很荣幸地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红十字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还成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重庆候选人之一。2005年5月,吴渝荣获“第九届重庆青年五四奖章”,2005年12月,吴渝还被提名参选2005年“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作为重庆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俱乐部的一吴渝很坚定地表示,她会义无反顾地继续这项服务工作,为中华骨髓库的建设添砖加瓦,也为更多的白血病患者服务。
贺金林事迹简介
贺金林,男,汉族,1982年出生,中共预备党员,200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现服务于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旅游开发投资公司,任总经理。
贺金林2004年7月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后,主动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他深入基层、勤于实践、刻苦钻研,并创造性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为当地的发展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作用。
贺金林对待工作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在2005年4月发放国家粮食直补款时,需要对全镇6000余户农民基本情况进行计算机登记造册。这项工作工作量大,而且非常繁琐、极易出错。但由他却一次性通过了审查验收。同样,在省级血防材料检查、申报“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评选等工作中,无不倾注了他的辛劳与汗水。
细致扎实的工作作风,加上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他很快成为单位骨干,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并被任命为该镇团委书记。在他的带领下,现在的平乐青年中心已有团体会员17家,个体会员258名,成为集学习、娱乐、交流、就业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青年活动阵地,成为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阵地。
他所服务的平乐镇,是成都市确定的优先发展区域中心镇,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迅速,可是人力资源却没有跟上。学农业的他迎难而上,主动请缨承担古镇旅游开发及管理工作,并向西部计划邛崃市项目办志愿者临时党支部建议,成立起一支由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义务导游团,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免费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根据平时积累,他撰写了古镇的旅游概况资料,编写平乐旅游宣传册——《一个来了就没有烦恼的地方》,解决了当地旅游资料不齐的尴尬局面。他还把旅游讲解的体会以及游客反映出来的问题,适时地向政府领导反映,提出自己的建议,使古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2005年10月,平乐镇成立旅游服务公司,镇党委、政府任命他为公司总经理助理,负责日常工作管理以及公司对外宣传及旅游服务。2005年底,旅游服务公司转型注册为旅游开发投资公司,他挑起了总经理的重担,上任后,他邀请了国内著名导演谢晋前来平乐参观,使谢老对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谢导表示要将自己的封刀之作《江湖祭》放在平乐拍摄。同时,他策划实施了“山顶庭园”项目,进行农家乐等旅游接待建设,计划将“山顶庭园”建成邛崃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点工程。
“虽然年轻,但我们不怕责任;虽然艰辛,但我们敢于面对;虽然困苦,但我们乐于奉献”,从贺金林身上,我们看到了志愿者身上无私奉献的精神。
谌永业事迹简介
谌永业,男,汉族,1978年出生,共青团员,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贵州省惠水县摆榜乡甲坝民族小学教师。
一个自身残疾需要别人照顾的人却义无反顾地在贫困山区开展“支医、支教”志愿服务,一个考取全县教师第一名本可以进城工作的志愿者却执意留在偏僻的山乡支教,一个被老百姓誉为“苗族群众的贴心人”的志愿者,他就是谌永业。
1979年,谌永业因外伤致左上肢肌肉萎缩,左手完全没有知觉,功能废用,左下肢成跛形,走路一瘸一拐。1998年,他以580分的优异成绩被贵阳中医学院医学系中医学专业破格录取。2003年7月毕业时,他放弃了在城市就业的机会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惠水县摆榜苗族乡从事医疗卫生服务。
摆榜苗族乡素有惠水县的“青藏高原”之称,这里海拔高、气候恶劣、自然条件极差,是贵州省的100个一类贫困乡之一。作为摆榜卫生院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谌永业克服了语言不通、生活方式差异、手脚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等,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医疗服务工作中。他将病人当成亲人,把自己的寝室变成了24小时的门诊;他利用自己的中医专业所长,创造性地在卫生院开展中医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疾病,最大限度的节约苗族老百姓的开支;他克服身体残疾带来的不便,经常下村出诊,从没在病人面前叫过苦。同时,他还协助开展管理工作,使卫生院迈上了正规化的道路。两年间,他接待的群众近万人,治愈危重病人30多个,卫生院的收入也从最初的一个月两三千元升到每个月一万元,而除了服务期间的正常生活补贴外,他没有多取一分钱的额外收入。
在行医过程中,因感于当地老百姓思想的落后,2004年他主动申请一边在医院服务一边到甲坝民族小学初中部上课,开始了双支志愿者(既支教又支医)生涯,他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师资的压力,被校长誉为理科全才,曾担任过学校初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主要学科的教学,除了搞好教学工作外,他还加强与学生思想的交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经过不懈努力,他所教学生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生物科目不管是及格率,还是平均分,都大大提高了;初三物理学期考试,他所任教班级的成绩从原来的少数人及格上升到整个片区第一名。
2005年8月,在服务期结束之际,谌永业报名参加了惠水县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考,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重重选拔,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本来,他可以挑选工作岗位,大家也以为谌永业这下进城了,可出人意料的是,他舍不得摆榜乡的孩子们,向教育局申请并最终仍然留在了摆榜乡工作。
2005年6月,谌永业在省政协大厅为省直机关团体作了先进事迹报告,受到了省委副书记孙淦的高度评价。他的先进事迹曾先后被中国教育电视台、贵州电视台播放,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报、贵州都市报、贵州商报先后报道,在贵州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者连成事迹简介
者连成,男,回族,1984年出生,中共党员,200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地方项目志愿者,现服务于宁夏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良渠稍小学和同庄小学。
2004年7月,者连成放弃了刚在山东找到的工作而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为成就了800多名小学生的“英语梦”,近两年来他每天步行8公里,往返于两个学校之间,吃掉了1000多袋方便面。
镇北堡镇是宁夏扶贫移民调庄区之一,这里的老百姓都是近几年从“贫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搬迁来的,被分配到镇北堡镇华西中学工作后不久的者连成,听说镇北堡镇有两所最偏僻的小学——良渠稍小学和同庄小学,由于没有英语老师,至今还没有开设英语课时,主动要求将自己调整到了那里。
互不通车的良渠稍小学和同庄小学之间相隔4公里路,他一般都是在一所学校上完课,就马不停蹄地步行赶往另一所学校再上课。无论阴雨还是大风,他从来没有耽误过一节课。学校800多名学生从来没有上过英语课,没有任何基础,学校大多数学生连英语教材都没有。他一方面积极帮助学生借教材,争取同桌两人有一套教材;另一方面,也利用课余时间动手画制“教学画图”,并请母校帮忙复制了400多套英语磁带。至此,“英语课”在良渠稍小学和同庄小学红红火火开起来了。在者连成耐心细致的教导下,良渠稍小学和同庄小学的学生们英语成绩提高很快,在2005年宁夏“夷恒杯”英语比赛中,良渠稍小学和同庄小学有1名学生获得了自治区第三名的好成绩,有4名学生获得了鼓励奖。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一个学生辍学”,这是者连成给自己确定的工作目标。由于良渠稍小学和同庄小学都比较偏僻,学校一般都不上早、晚自习。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时间,者连成主动承担起了组织学生上早自习的任务,他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带上两袋方便面赶到学校,晚上9点多才能回到宿舍。他筹集了15台社会捐助的“586”计算机,担当起了计算机教学任务。平时,有学生缴不起学杂费,他就帮助垫付;有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逃学,他就主动上门做思想工作,把他拉进校园;有学生学习成绩差,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免费为他做家教……。同庄小学五年级学生龚丽,由于家庭贫困而辍学前往银川打工。为了帮助她重新回到校园,者连成整整寻找了4天,走遍银川市的大街小巷,终于在一家小餐馆找到了龚丽。如今,龚丽已经成了班上学习最好的学生之一。他的课时量达到了每周25节,是其他老师的2-3倍。
者连成曾获得2005年“宁夏优秀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
李欣然事迹简介
李欣然,男,汉族,1982年出生,共青团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期满后扎根边陲,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四师一牧场团委负责人。
2003年7月,李欣然从辽宁朝阳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作为首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昆仑山下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十四师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小、最偏远、最艰苦的一个师,一牧场则是十四师最小、最偏远、最艰苦的一个团场,这里深处海拔2200-4500米的昆仑山区,距离最近的县城策勒县110公里,距离和田市210余公里,距乌鲁木齐市1800余公里,少数民族职工占了近90%,在场部机关,也得十天才能看一次报纸,去一次和田必须在早上5点半起来去赶每天唯一的班车。
在牧场团委工作的李欣然克服种种困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牧场团员青年中大力开展宣传、扶贫、培训团干部等工作,使一牧场基本处在瘫痪状态的共青团工作大有起色,连续两年年终考核获得全师第一名。在他的精心策划下,建立了采取集中养殖、统一管理的一牧场团委养殖示范基地;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各团支部的“一帮一”互助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17名贫困团员彻底脱贫。
他经常到牧场小学给学生们上爱国主义教育课,针对许多学生家庭困难,有的甚至连小学都上不完的情况,李欣然积极向上级申请明德奖学金,资助这些贫困学生继续上学,他自己也先后资助8名困难学生继续学业。他多次深入海拔三四千米的基层连队调查了解团工作和协助连队生产工作,特别是在接产护羔、修渠道、救灾等工作多次被冻伤,还有一次造成了脚骨骨折。2004年冬天,一牧场发生了1996年以来的一场罕见的雪灾,在牧一连蹲点的李欣然同一连连长号召大家把马、牦牛、毛驴等凡是连队所有的大牲畜都赶在羊群前统一撤离,从白天走到深夜,全连的羊群得救了,可是李欣然的脸上留下了永远也褪不去的冻疮疤痕。当看见住在破旧的库房里的贫困老人李庆香孑然一身,每月只靠低保金过日子时,他会悄悄地买了一袋面粉,拿上不少旧衣物给这位老人送去。每次去和田,他总不忘光顾献血车,截至目前他已累计献血达1600毫升。
出于对昆仑山、对牧场的深深热爱,结束服务的他放弃了与朋友共同创业的机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留下,扎根边疆,成为名副其实、地地道道的牧场人、兵团人。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05年7月,他被十四师团委授予“优秀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2005年8月,服务期刚满的他又被一牧场党委破格确定为党员发展对象。